©2008-2017 我爱秘籍 九年相伴
如果版权争议,请邮件至 woaimijiwusanzaixianmijiwang@gmail.com,第一时间处理。
进军莱茵兰 | 国内的统治确立后,希特勒的外交政策逐渐肆无忌惮起来。1935年3月7日,凡尔赛条约因德国恢复征兵而受到侵犯(条约规定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由于英法只进行了软弱无力的外交抗议,希特勒于一年后(1936年3月7日)占领了莱茵非武装区,再次违反了凡尔赛条约。 |
---|---|
德奥合并 | 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德奥合并的呼声逐渐高涨。1938年2月,希特勒邀请奥国总理库尔特·冯·许士尼格到贝希特斯加登会面,要求其对奥地利纳粹党妥协。许士尼格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在1938年3月9日宣布,将就奥地利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希特勒将此视为侵犯奥地利主权的机会:许士尼格被迫下台,纳粹党徒亚瑟·塞斯·英夸特取而代之并组成新政府,奥地利就此落入奥地利纳粹党手中。1938年3月12日清晨,德国国防军与党卫军士兵穿过德奥边界。第二天,希特勒在林茨宣布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 |
慕尼黑协定 | 1938年夏季,捷克境内日耳曼人中的亲纳粹分子要求脱离捷克斯洛伐克,此一行为使得德捷关系高度紧张。希特勒利用苏台德区这些少数族裔的情绪,开始宣传捷克人对日耳曼人的所谓暴行,以便为未来的对捷交涉埋下伏笔。在德军潜入波希米亚边境地带的同时,希特勒同意在慕尼黑举行和平会议。希特勒、张伯伦、达拉第与墨索里尼会谈后一致同意希特勒取得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而未能与会的捷克人意识到,他们被自己的盟友抛弃了,来自英法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希特勒在会上保证,这是他最后的扩张诉求,而张伯伦带着希特勒签名的一纸协议回到英国,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
第一次维也纳仲裁 | 吞并苏台德区后,希特勒找来一小撮以提索为首的斯洛伐克民族主义者,以近乎强迫的方式令其宣布斯洛伐克独立。与此同时,德军借口保护斯洛伐克平民而穿过捷克边界。很快地,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被要求到德国去讨论最近的捷克事态。在那里,希特勒成功地孤立并胁迫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顺从。几天后,德军完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 |
索取梅梅尔 | 1939年3月22日,鉴于巨大的压力与整装待发的德军,立陶宛政府将梅梅尔(克莱佩达)交给德国,并签署互不侵犯协议。 |
保障波兰独立 | 里宾特洛甫要求波兰人归还但泽与波兰走廊,以便建一条德国人经营的公路与铁路连接东普鲁士。但这一次,希特勒遇到了真正的抵抗。1939年3月31日,英法两国保障波兰领土完整,于是波兰人便无意妥协。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立场便变得关键。因为如果斯大林与不列颠结盟,德国便不会冒两线作战的风险。于是英国人试着与苏联协商,但却因意识形态与现实理由而徒劳无功(由于斯大林对成千上万红军军官的清洗,苏军被看成是支三流部队)。另一方面,斯大林也不愿意卷入一场没有多少油水可捞的战争。于是纳粹施展了曼弗莱德·冯·施罗德所谓的“勇气”与“天才”的一击——与苏联,他们的头号意识形态敌人签订协议。 |
但泽或战争(最后的和平机会) | 里宾特洛甫要求波兰人归还但泽与波兰走廊,以便建一条德国人经营的公路与铁路连接东普鲁士。但这一次,希特勒遇到了真正的抵抗。1939年3月31日,英法两国保障波兰领土完整,于是波兰人便无意妥协。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立场便变得关键。因为如果斯大林与不列颠结盟,德国便不会冒两线作战的风险。于是英国人试着与苏联协商,但却因意识形态与现实理由而徒劳无功(由于斯大林对成千上万红军军官的清洗,苏军被看成是支三流部队)。另一方面,斯大林也不愿意卷入一场没有多少油水可捞的战争。于是纳粹施展了曼弗莱德·冯·施罗德所谓的“勇气”与“天才”的一击——与苏联,他们的头号意识形态敌人签订协议。 |
卢沟桥事变-教训支那人 | 驻扎于北京西南角丰台的日本守备队,与中国军队在卢沟桥爆发了冲突。战斗最初只是局部性的,短暂的谈判过后便恢复了平静。但很快新的导火索将矛盾激化,日军的侵略行动由此展开。 |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 | 939年8月23日,希特勒与斯大林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亦即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由于希特勒自四月起就已为入侵波兰寻找借口、制定计划,其中的秘密条款也规定了苏德两国在波兰灭亡后各自的势力范围。根据协议,俄国将控制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与芬兰,德国则获得立陶宛与但泽。波兰将划分为三块:与德国接壤的瓦尔特兰将直接并入德意志帝国,所有的非德裔居民都得迁往东方。面积超过77000平方英里,有着超过1300万人口的波兰东部将划归俄国版图。中部将建立一个保护国,称为总督区,由德国的行政机构统辖。 |
索取比萨拉比亚 | 1940年6月27日,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割让比萨拉比亚与北布科维那,罗马尼亚被迫屈从。由于此区域从未正式割让给罗马尼亚,便在与希特勒的协议中划为苏联势力范围。 |
向波罗的海三国发出最后通牒 | 1940年夏季,苏联开始着手控制波罗的海三国。根据去年希特勒与斯大林签署的互不侵犯协定,苏联将在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与芬兰确立统治,德国则获得但泽与立陶宛。6月15日,立陶宛收到最后通谍。几天后,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也收到了同样的内容。 |
驱逐舰换基地 | 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美国海军将50艘1200型驱逐舰交付皇家海军,换取加勒比、圭亚那、纽芬兰与百慕大等处基地的99年使用权。 |
租借法案 | 二战时期的租借协议规定,将食品与机械设备等战争物资,提供给那些对美国安全至关重要的参战国。租借法案于1941年由美国国会通过,授权总统出售、转送、出借或出租上述战争资源。总统还被要求为偿还援助设定条款,这种偿还可以是现金或实物,也可以是总统能够接受的其它直接或间接利益。起初哈里·霍普金斯于1941年3月授命负责租借一事,后于7月被小爱德华·斯特蒂纽斯取代,后者并执掌1941年10月设立的租借管理办公室。1943年9月,租借部门并入涉外经济管理局,受里欧·克鲁利领导。1945年9月,又划归国务院管辖。租借的适用范围起初只包括中国与英联邦国家,1941年11月,加入了苏联。而到战争结束时,实际上对所有的盟国都适用。尽管并非每个国家都申请过,申请的国家也不是每个都能拿到,但受益者很多。 |
控制格陵兰与冰岛 | 1940年4月,随着丹麦的陷落,英军迅速占领了冰岛以免其落入德国手中。由于英国占领军人数较少,将此处交给美国监管便势在必行。1941年夏,美军占领了位于大西洋的格陵兰岛与冰岛,而这一占领是根据美国政府与变节的丹麦驻华盛顿大使签订的协议展开的。这位丹麦大使拒绝承认并服从1940年4月起接受德国保护的哥本哈根丹麦政府,而签订于1941年4月的格陵兰协议,引起了丹麦政府与德国驻华盛顿使馆的强烈抗议。 |
开始大清洗 | 30年代,猜疑加重的斯大林把手下之间频繁的权力斗争看作是对自身地位的威胁。经过三场大规模与十二场小规模运动构成的清洗浪潮后,苏联的政治与军事领导层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从此对斯大林俯首帖耳。5位元帅中的3位,16位集团军司令中的14位,以及7-8万人构成的军官团中的大约一半被处决。毋庸置疑,此次清洗对红军的军事指挥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
转移部分工业至西伯利亚 | 德军的猛攻开始后,苏联的西部集团军群被迅速击溃,余下的红军部队不得不迅速调整防御部署。苏联的领导层认为红军必须放缓德军的推进速度,因而命令他们尽量分散部署,以便在来年展开反击。同时,这一方案也为拆解西部重型工业设备并运送至西伯利亚继续生产赢得了时间。 |
转移主要工业至西伯利亚 | 德军的猛攻开始后,苏联的西部集团军群被迅速击溃,余下的红军部队不得不迅速调整防御部署。苏联的领导层认为红军必须放缓德军的推进速度,因而命令他们尽量分散部署,以便在来年展开反击。同时,这一方案也为拆解西部重型工业设备并运送至西伯利亚继续生产赢得了时间。 |
转移全部工业至西伯利亚 | 德军的猛攻开始后,苏联的西部集团军群被迅速击溃,余下的红军部队不得不迅速调整防御部署。苏联的领导层认为红军必须放缓德军的推进速度,因而命令他们尽量分散部署,以便在来年展开反击。同时,这一方案也为拆解西部重型工业设备并运送至西伯利亚继续生产赢得了时间。 |
日本与维西法国的东南亚殖民地 | 随着法国的战败与亲德政府在维西的成立,日本于东南亚新的政治格局中尝到了甜头。打着防卫英国的幌子,日本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 |
吞并阿尔巴尼亚 | 1939年3月25日,意大利向地拉那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后者同意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的占领。佐格一世拒绝接受以金钱换取其对意大利完全占领并殖民化阿尔巴尼亚的支持。于是1939年4月7日,墨索里尼的部队入侵了阿尔巴尼亚。尽管在都拉斯等地遭遇了顽强抵抗,意大利军还是轻松摆平了阿尔巴尼亚人。由于不愿做意大利的傀儡,佐格一世国王和他的妻子洁洛丁·阿波尼王后,以及他们的幼子斯坎德流亡希腊,并最终转往伦敦。4月12日,阿尔巴尼亚议会表决通过与意大利联合的动议,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戴上了阿尔巴尼亚王冠,随后意大利人建立了以沙科特·维拉希为首的法西斯政府,并很快接管了阿尔巴尼亚的国防与外交。 |
第二次维也纳仲裁-索取特兰西瓦尼亚 | 一战时期,特兰西瓦尼亚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但特里亚农条约使匈牙利失去了三分之二的领土与五分之三的人口,特兰西瓦尼亚也成为新成立的罗马尼亚的一部分。匈牙利摄政霍尔蒂海军司令要求重划版图,并在1940的维也纳裁决中如愿以偿,得到了特兰西瓦尼亚北部。 |
保加利亚索取多布罗加 | 1940年9月7日,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签署了克拉约瓦条约。罗马尼亚并不情愿,只是由于希特勒政权的压力才不得已为之。罗马尼亚割让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占领的南多布罗加,此地的罗马尼亚裔人口也要迁移。 |
西班牙内战-法国干预 | 1936年年初,大选中获胜的人民阵线对社会平等的渴求,引发了一场反对神职人员、地主与君主制主义者的革命。民众冲击教堂,并集体化土地。工会开始罢工,无政府主义者刺杀人民公敌,新成立的政府无力恢复秩序。西班牙军队与保守派、天主教徒联合,对抗社会革命,并以国家主义者自诩。面对军队叛乱的政府则自称共和主义者,并决意与革命各派联合对敌。西班牙内战由此打响,德国、意大利、苏联等多国均卷入其中。 |
西班牙内战-英国干预 | 1936年年初,大选中获胜的人民阵线对社会平等的渴求,引发了一场反对神职人员、地主与君主制主义者的革命。民众冲击教堂,并集体化土地。工会开始罢工,无政府主义者刺杀人民公敌,新成立的政府无力恢复秩序。西班牙军队与保守派、天主教徒联合,对抗社会革命,并以国家主义者自诩。面对军队叛乱的政府则自称共和主义者,并决意与革命各派联合对敌。西班牙内战由此打响,德国、意大利、苏联等多国均卷入其中。 |
西班牙内战-苏联干预 | 1936年年初,大选中获胜的人民阵线对社会平等的渴求,引发了一场反对神职人员、地主与君主制主义者的革命。民众冲击教堂,并集体化土地。工会开始罢工,无政府主义者刺杀人民公敌,新成立的政府无力恢复秩序。西班牙军队与保守派、天主教徒联合,对抗社会革命,并以国家主义者自诩。面对军队叛乱的政府则自称共和主义者,并决意与革命各派联合对敌。西班牙内战由此打响,德国、意大利、苏联等多国均卷入其中。 |
西班牙内战-德国干预 | 1936年年初,大选中获胜的人民阵线对社会平等的渴求,引发了一场反对神职人员、地主与君主制主义者的革命。民众冲击教堂,并集体化土地。工会开始罢工,无政府主义者刺杀人民公敌,新成立的政府无力恢复秩序。西班牙军队与保守派、天主教徒联合,对抗社会革命,并以国家主义者自诩。面对军队叛乱的政府则自称共和主义者,并决意与革命各派联合对敌。西班牙内战由此打响,德国、意大利、苏联等多国均卷入其中。 |
西班牙内战-意大利干预 | 1936年年初,大选中获胜的人民阵线对社会平等的渴求,引发了一场反对神职人员、地主与君主制主义者的革命。民众冲击教堂,并集体化土地。工会开始罢工,无政府主义者刺杀人民公敌,新成立的政府无力恢复秩序。西班牙军队与保守派、天主教徒联合,对抗社会革命,并以国家主义者自诩。面对军队叛乱的政府则自称共和主义者,并决意与革命各派联合对敌。西班牙内战由此打响,德国、意大利、苏联等多国均卷入其中。 |
芬兰冬季战争 | 1939年8月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曾涉及到芬兰,其中德国同意将包括芬兰在内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让给苏联。尽管双方对此守口如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芬兰人还是觉察到了。随着苏联的不断入侵,芬兰人请求德国援助,却未获理睬,只得独自面对俄国的入侵。当芬兰拒绝苏联在其领土上修建军事基地后,后者撕毁了1032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并与1939年11月30日进攻芬兰。1940年3月13日莫斯科签署的和平协议宣告了冬季战争的结束,苏联得到了芬兰的东南部领土。 |
送志愿军与军备物资去芬兰 | 当芬兰遭受苏联进攻时,瑞典政府分裂成三派。第一派为激进派,包括保守党领袖戈斯塔·巴格与社民党外长理查德·桑德勒,鼓吹直接军事干预。第二派为中间派,得到了总理皮尔·阿尔宾·汉森的支持,倾向保持中立,提供间接支持。最后一派以财政部长恩斯特·维格弗斯为代表,希望严守中立,避免与社会主义同胞开战。一番激烈的辩论过后,中间派的主张占了上风,成为瑞典的对外政策。 |
为我们的手足兄弟而战! | 当芬兰遭受苏联进攻时,瑞典政府分裂成三派。第一派为激进派,包括保守党领袖戈斯塔·巴格与社民党外长理查德·桑德勒,鼓吹直接军事干预。第二派为中间派,得到了总理皮尔·阿尔宾·汉森的支持,倾向保持中立,提供间接支持。最后一派以财政部长恩斯特·维格弗斯为代表,希望严守中立,避免与社会主义同胞开战。一番激烈的辩论过后,中间派的主张占了上风,成为瑞典的对外政策。 |
摧毁法国舰队 | 1940年7月,英国的“弩炮”行动开始。尽管他们与与法国结盟,英国仍决定攻击停泊于米尔斯克比尔的法国舰队,因为法国刚刚与德国实现停火,如果不加留意让德国人控制了这些船,风险就太大了。 |
向暹罗施压 | 法国的战败与轴心国实力的增强,创造了一个迫使暹罗加入我们日渐壮大同盟的良机。暹罗于1893年被迫将老挝与柬埔寨交由法国管理,又于1909年割让马六甲半岛一部给英国,只要稍加刺激,他们便会起而为失地复仇。 |
抗苏统一战线 | 全中国必须团结起来,一致反抗苏联侵略。尽管我们还没有统一,我们也决不让这伙蛮夷劫掠我们! |
致希腊的最后通牒 | 1940年10月,墨索里尼和他的部长们开始策划对希腊的入侵。28日,一纸最后通牒送到希腊人面前,当时的希腊总理扬尼斯·梅塔克萨斯决定应战。当意大利人自阿尔巴尼亚发动首次进攻后不久,希意战争便开始了。 |
开始赊账 | 同意向其它国家赊账销售货物。 |
保卫秘鲁的领土 | 在经历过几年边境哨所间的小规模武装冲突与伏击战后,秘鲁决定向厄瓜多尔宣战,以便控制玛拉农河以北的亚马逊土地。厄瓜多尔对秘鲁的入侵全无准备,由于担心被政敌暗害,厄瓜多尔总统把全国最佳的战力留在基多。当数量庞大得多的秘鲁军队快速推进到南部沿海省份埃尔奥罗时,此地不到1800人的厄瓜多尔部队在缺乏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只能进行有限的抵抗。在未遇多大反抗的情况下,秘鲁军队还开进了有争议的亚马逊地区。 |